半年之內三次降息、兩次降準,釋放了不少貨幣,但這些貨幣并沒有帶來實體經濟的增長。4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僅7079億元,遠低于預期,這說明企業預期收益仍然悲觀,因此不愿意借貸。
與此同時,大眾創業潮目前更多體現在創業板的瘋狂和創業團隊拿“風投”的容易,實實在在的創新帶來的經濟突破仍遠在路上。
而股市的火爆,樓市在4、5月份的回暖,說明“央媽”放出來的錢無處可去,仍然是老一套,進了股市和樓市。實體經濟、投資和消費依然疲軟,中國經濟的轉型和重新上路還需要一段時間。此時,缺乏實體經濟業績支撐的股市的過快上漲,其實是在醞釀一個等待破裂的泡沫。同時我們看4月份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長7%,商品房銷售額增長13.3%,數字表現亮眼,這說明房地產市場在國家政策支持下,正在走上回暖之路。
一些輿論把股市和樓市的上漲一律斥之為“泡沫”,這其實是一種偏見。樓市和股市并不是一回事。股市上漲如果與實體經濟走勢相背離,就是一種泡沫,樓市則不同,在當前市場狀態下,投機性購房需求已銷聲匿跡,樓市復蘇更多是剛性購房需求和改善性購房需求回暖的結果,房地產成交量的上漲,體現的是人們住房需求的進一步滿足和改善,其本身是經濟良性循環的組成部分。只要房價沒有出現如2009年那樣的爆發式增長,住房投機就不可能成為主流,就很難把這種市場恢復稱作“泡沫”。
因此,在當前部分城市房地產市場開始回暖的時候,政策制定者還應繼續呵護這種難得的市場亮點,繼續通過政策性的松綁和對老百姓自住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更大力度的支持,來讓市場力量發揮更大的作用,讓房地產市場繼續向持續健康穩定的方向發展。因為,這不僅僅是支持人民改善住房條件、滿足住房需求的民生需要,也是對中國經濟走出低谷,恢復增長活力的最大支持。

這并不是在走“房地產救經濟”的老路。中國經濟要實現轉型和增長,必須要走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強改革”的道路,必須要通過推動市場化改革、完善市場經濟、推動民間創新來實現中國經濟的轉型,但正如前面的數據顯示的那樣,這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不能讓中國經濟的增速降得過低,否則就會造成失業率上升,危及社會穩定,在中國走上創新型市場經濟的金光大道之前,仍然需要一些傳統的力量來支撐,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是一個支撐點,推動住房消費的增長也是另一個重要支撐點。
這就是當前我們需要房地產的真正原因。